close

  近期發表在國內學術期刊《科學通報》上的一篇文章稱,已有約68種抗生素在中國的地表水環境中被檢出,而且被檢出抗生素的總體濃度水平與檢出頻率均較高。一些抗生素在珠江、黃浦江等地的檢出頻率高達100%,有些抗生素檢出的濃度高達每升幾百納克,工業發達的國家則小於20納克。(《新京報》5月8日)
  2012年底,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發佈的研究報告表明,珠三角地區成為典型的抗生素污染區,珠江廣州河段,紅黴素、羅紅黴素等9種常用抗生素總濃度最高超過每升水2000納克,是歐美等國家河流中相應抗生素含量的3到4倍。如今,華東理工大學、同濟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研究機構共同發表在《科學通報》的這篇文章,進一步提醒人們地表水含抗生素並非區域性問題,而是全國公眾普遍面臨的共性威脅。
  抗生素的發明和應用是人類在20世紀醫葯領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,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,過猶不及。我國是抗生素生產大國和使用大國,每年生產抗生素原料約21萬噸,除出口3萬噸外,其餘全部用於國內醫療、農業種植和水產養殖。長期以來無節制的濫用抗生素,最終導致治病救人的藥物反過來成為威脅健康的隱患。
  地表水中抗生素的一大來源,是人體代謝物。由於價格高、見效快,醫生往往熱衷於給患者使用抗生素藥物。據統計,我國目前使用和銷售量前15位的藥品中10種是抗菌藥物,全國平均每年每人要掛8瓶水,遠高於國際上2.5瓶~3.3瓶的水平。進入人體內的抗生素,被吸收治病的僅占20%左右,有70%至90%都會被排泄出來,然後通過生活污水進入環境。
  另外,動物和水產養殖業也是地表水主要污染源。養殖業投入大、風險大,為了防止大面積生病死亡,養殖戶往往要投放大量抗生素。這一方面導致水產品藥物殘留超標,比如前些年轟動一時的“多寶魚事件”,同時也直接造成抗生素進入水體,污染水環境。
  地表水含抗生素不容小覷。它會使微生物和細菌產生耐藥性,使得原本有效的藥物治療效果降低或喪失,增加患者的治療難度和醫療成本。而抗生素通過植物吸收進入食物鏈後,影響進一步被傳播和放大,最終傳遞到食物鏈末端的人類,致使人體免疫力降低,形成耐藥抗藥體質。
  治理“地表水含抗生素”,必須堵疏結合。一方面,通過嚴格管理約束,減少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。衛生部門應將醫療機構抗菌藥物應用納入考核體系,對於濫用抗生素的醫院降級降等,醫生取消處方權。歐盟國家早在2006年1月就全面禁止在飼料中添加任何抗生素,我國農業、畜牧等部門也應及時出台相應規範,對動物水產養殖使用抗生素進行嚴格限制。
  同時,加大研發力度,推廣抗生素替代物。目前,華東理工大學課題組已經率先在國內研製出“多寶魚疫苗”,只要將魚苗在疫苗配製的水中浸泡三分鐘,就能遠離疾病。存在必有其合理性,抗生素濫用的背後,是養殖戶對於規模和效益的渴望。一味的禁止註定事倍功半,只有堵疏結合,用科學手段滿足人們的合理訴求,才能從根本上遏制抗生素濫用危及公共環境。  (原標題:堵疏結合治理“地表水含抗生素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50navp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