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社評
  本報評論員 樊大彧
  抓住了新型城鎮化的關鍵,就可以避免重走老路。本輪城鎮化必須力戒重演新一輪的“圈地運動”,引進投資、解決就業、產業升級等等,都不能成為破壞環境、毀壞耕地、損害農民合法權益的理由;必須用明確的紅線將城市邊界和資源生態區隔開來,依法依規嚴懲越界者。
  國務院新聞辦昨天舉行新聞發佈會,對3月16日公佈的《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(2014-2020年)》(簡稱《規劃》)進行解讀。公安部副部長黃明在會上介紹,《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》目前正在進一步修改完善,公安部會同國家統計局對戶改政策進行研究預測,1億左右人口落戶城鎮的目標是符合實際的,也是切實可行的。(相關報道見A3版)
  《規劃》公佈意味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正式啟動,戶籍制度改革作為新型城鎮化配套政策之一,修改完善後預計將很快出台。實現1億左右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,是我國新型城鎮化規劃中一個核心目標。這一目標能否如期完成,除戶籍制度改革,還涉及住房、勞動就業、技能培訓以及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公共服務的緊密配套。
  城鎮如何接納1億人口,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,某種意義上看又是一個“偽命題”。去年我國城鎮人口有7.3億,其中包含農民工2.69億人。本輪戶籍改革及新型城鎮化實行“存量優先”原則,未來城鎮新增1億人口落戶,主要來自目前已在城市工作生活的2.69億人。從這個角度看,中國城鎮準備接納1億人是沒有問題的。但是,數以億計的農民工,他們雖然早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,卻未能或很少享受城鎮居民的待遇。城鎮接納1億人口,不只是一個解決城鎮戶口的問題,而是涉及農民工如何安居樂業,其子女如何融入城鎮學校,其家庭如何融入社區,整個農民工群體如何融進城市社會的大問題。
  本輪城鎮化必須解決的“大問題”,也是上一輪城鎮化沒有解決的遺留問題。經歷上輪城鎮化後,目前我國名義城鎮化率已達52%。這個數字里,包括了在城鎮工作但沒有固定居所、沒有戶口的農民工。如果不包括他們,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5%左右,而人口城鎮化率更能反映一個國家真實的城鎮化水平。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走了一條以規模擴張為主要特點的城鎮化道路。在粗放的城鎮化過程中,沒有觸碰中國城鄉二元分割的戶籍制度,以及橫亘在城鄉居民之間的制度鴻溝。巨大的數字“剪刀差”背後,是尚未真正融入城市的2.69億農民工,更隱藏著廣泛存在的城鄉居民之間權利的不平等,包括享有公共資源、公共服務以及社會福利的不平等。
  實現新型城鎮化目標,讓1億人落戶城鎮,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,就業是其中最關鍵的問題。是否真的如此?上一輪城鎮化中,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,建設用地粗放低效,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不高。本輪新型城鎮化強調“以人為本,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”,首當其衝的一定是解決上輪的遺留問題。由於實行“存量優先,引導增量”原則,就業不會成為主要問題,因為在要落戶的“存量”中,許多人已在城市生活工作多年。弄清楚了兩輪城鎮化的邏輯關係,未來新型城鎮化真正的難點、難啃的“硬骨頭”也就浮出水面——如何讓義務教育、基本養老、基本醫療衛生、保障性住房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,覆蓋包括1億人在內的全部城鎮常住人口。
  抓住了新型城鎮化的關鍵,就可以避免重走老路。本輪城鎮化必須力戒重演新一輪的“圈地運動”,引進投資、解決就業、產業升級等等,都不能成為破壞環境、毀壞耕地、損害農民合法權益的理由;必須用明確的紅線將城市邊界和資源生態區隔開來,依法依規嚴懲越界者。以往粗放的城鎮化道路,讓我國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,整個社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,本輪新型城鎮化肩負著改善民生、優化城鎮格局、完善城市發展模式等重任,粗放城鎮化道路的代價再也支付不起。  (原標題:新增1億人落戶,城鎮該如何應對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50navp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